準備懷孕5大重點!營養師告訴妳懷孕前健康檢查+備孕準備注意事項!
對於正在準備懷孕的夫妻來說,能夠生下一位健康的寶寶才是備孕的最大重點。然而,許多熱心的長輩會提供備孕小技巧,網路上也有很多備孕成功的分享案例。究竟,這些內容對於正在準備懷孕的夫妻來說,真的受用嗎?來來來,聽大家說不如聽專家說。本篇用專業的角度帶你了解準備懷孕的秘訣,用簡單的5大重點幫助你提升「孕」氣!
準備懷孕過程重要嗎?有要特別注意嗎?
一般來說,正常的女性⾃初經來潮起就具備受孕與⽣育能⼒。而根據研究,女性最佳⽣育年齡為24~29歲之間。也就是說,此時期的女性⽣殖系統發育成熟、卵⼦品質佳、⼦宮頸彈性好且⼦宮肌⾁收縮也具有⾜夠⼒量,故對於整個孕期⺟嬰健康與分娩過程⽽⾔都會是最佳狀態。
相對來說,男性最佳⽣育年齡在27~35歲之間,此時的精⼦品質也是最佳。一旦男性過了35歲後,男性精⼦基因突變機率會增⾼,精⼦的數量與活動⼒也會下降,讓女性受孕機率也隨下降。
且隨著現代⼈晚婚、晚⽣的特性,年紀只要過35歲以後,其受孕機率除了會⼤幅下降之外,流產機率、胎兒畸形、孕期的併發症的風險也會隨年齡增加。以唐⽒症舉例來說:
- 25歲,胎兒罹患唐⽒症機率約為1/1500
- ⾼齡產婦(34歲以上),胎兒罹患唐⽒症機率升⾼1/300
- 45歲以上,胎兒罹患唐⽒症機率則為1/40
⽣殖系統不僅是會受到年齡影響,也會和飲食型態、⽣活習慣和壓⼒息息相關。若要問準備懷孕過程重要嗎?不如聽從醫⽣建議以優⽣學的⾓度出發,想⽣⼩孩的夫妻,應該在懷孕前6個⽉就開始進⾏準備懷孕的相關事項。
準備懷孕5大重點看這邊!
👉 懷孕前準備重點1. 孕前健康檢查&政府補助先了解
準備懷孕的夫妻,建議都先做一次孕前健康檢查,才能正確了解雙⽅的⽣殖系統和相關的免疫系統是否健康。當然,同時也包含檢查是否具有家族與遺傳病史,主要⽬的是為了孕育出健康的寶寶。另外,⽬前在臺北市、新北市、桃園市、臺中市和嘉義市等5個縣市政府,也都有推出「婚後孕前健康檢查補助」⽅案,其申請資格與檢查項⽬分別如下(詳情請參考各地方政府衛生局):
地區 |
服務對象 |
補助項⽬ |
補助⾦額 |
臺北市 |
|
男性:尿液檢查、⾎液常規(含海洋性貧⾎篩檢)、梅毒篩檢、愛滋病篩檢、精蟲分析檢 查等 |
新臺幣655元整 |
女性:尿液檢查、⾎液常規(含海洋性貧⾎篩檢)、梅毒篩檢、愛滋病篩檢、德國⿇疹抗 體檢查、⽔痘抗體檢查、甲狀腺刺激素檢查及披衣菌抗體檢查等 |
新臺幣1,595元整 |
||
1、已結婚未⽣育第⼀胎之夫妻「任⼀⽅設籍台北市」 2、配偶設籍本市之新移⺠ 3、每⼈每次婚姻限接受⼀次補助 |
|
||
新北市 |
已婚未⽣育第⼀胎,配偶任⼀⽅設籍本市之市⺠及其配偶,每⼈享有1次免費婚後孕前 健康檢查服務 |
男性:基本資料及⾝體檢查(含基本資料、健康史、⼀般檢查、家族史等)、⾎液常規檢 驗、尿液常規檢驗、精蟲分析、愛滋病篩檢和梅毒篩檢等。 如有家族病史可加做地中海型貧⾎篩檢 |
新臺幣728元整 |
女性:基本資料及⾝體檢查(含基本資料、健康史、⼀般檢查、家族史等)、⾎液常規檢 驗、尿液常規檢驗、愛滋病篩檢、梅毒篩檢、⽔痘抗體篩檢、德國⿇疹抗體篩檢、甲 狀腺刺激素檢查、披衣菌抗體檢查等。 如有家族病史可加做地中海型貧⾎篩檢 |
新臺幣1,095元整 |
||
桃園市 |
設籍本市⺠眾(或配偶設籍於本市之⺠眾),尚未⽣育第 1 胎, 提供孕前健康檢查服務 補助 |
男性 : 尿液檢查、⾎液常規、梅毒篩檢、愛滋病篩檢、精液分析檢查等 |
新臺幣750元整 |
女性:尿液檢查、德國⿇疹抗體、⽔痘抗體、⾎液常規、梅毒篩檢、愛滋病篩檢、甲 狀腺刺激素、紅斑性狼瘡、糖化⾎⾊素等 |
新臺幣2,050元整 |
||
臺中市 |
本計畫補助對象為配偶⼀⽅(含新住⺠)設籍本市已婚尚未⽣育者 |
男性:愛滋病篩檢、梅毒篩檢、尿液檢查、精液分析、全套⾎液檢查 CBC-I(WBC, RBC,Hb,Hct,platelet count,MCV,MCH,MCHC) |
新臺幣680元整 |
女性:愛滋病篩檢、梅毒篩檢、尿液檢查、德國⿇疹抗體、⽔痘抗體、糖化⾎⾊素、 ⼦宮頸抹片檢查(含骨盆腔檢查)、全套⾎液檢查 CBC-I(WBC,RBC,Hb,Hct, platelet count,MCV,MCH,MCHC)、甲狀腺刺激素 |
新臺幣1,870元整 |
||
嘉義市 |
凡設籍嘉義市將結婚或新婚未懷孕之男女 |
112年度補助20名(因名額有限,請先洽詢申請單位) |
每案最⾼補助1,000 元整 |
除了孕前健康檢查之外,若夫妻有以下狀況的話也請盡快到醫院看不孕⾨診:
- 夫妻結婚後,正常性⾏為(每週2~3次)且沒有避孕情況下,超過⼀年⽽沒有受孕
- 35歲以上女性,經過6個⽉嘗試但無法受孕
- 若有做婚前檢康檢查且檢查報告發現⽣殖機能有異常者,例:女性AMH<2.0ng/mL、男性精蟲品質異常
國健署也提醒年過30歲的夫妻們,一定要把握最佳⽣育年齡。根據統計資料指出,「年齡」都是影響⼈⼯⽣殖成功率的重要因素:在33歲以前,⼈⼯⽣殖⼤致可達3成的活產率(成功懷孕並⽣下活胎);但33歲以後,懷孕率與活產率就快速下降;而到41歲剩下不到1成的成功⽣產機率,到45歲以後幾乎很少⼈能夠成功。
👉 懷孕前準備重點2. 攝取營養素 (參考提升⽣育⼒飲食)
攝取最佳的營養素,才是對於所有備孕中的夫妻⾄關重要的。飲食和⽣活⽅式的調整,能提升⽣育⼒高達70%,助孕營養師建議備孕的夫妻們⼀起調整飲食習慣,共同打造好孕體質。建議食用原則為:
- Omega-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:海鮮⿂⾙類富含EPA和DHA,有助於抗發炎並預防⾎栓。特別是DHA,對於維持男性精蟲活⼒與提升女性卵⼦品質有很好的幫助。建議素食者、飲食中較少攝取海鮮⿂⾙類或不吃⿂的族群,可直接補充藻油DHA。
- 優質蛋⽩質:建議以植物蛋⽩質為主要來源,例如:⼤⾖、⿊⾖、⽑⾖等完全蛋⽩質。應減少紅⾁的攝取,紅⾁雖富含蛋⽩質和鐵,但也含較多的飽和脂肪酸,會增加⾎栓、⾎膽固醇與⼼⾎管疾病的風險。
- 葉酸:飲食中可從深綠⾊蔬菜中攝取葉酸。從計畫懷孕起,就應開始注意葉酸的補充 (400微克/天),葉酸有助於製造健康的紅⾎球、DNA和RNA,且對於預防胎兒神經管發育缺陷極有幫助。葉酸在精⼦和卵⼦成熟發育階段中,也都扮演極重要⾓⾊;葉酸有助於健康的DNA的⽣成,對於精⼦和卵⼦成熟、增加受孕都是相當重要的營養素。
- 維⽣素D:維⽣素D在⼈體不僅⼀種維⽣素,還扮演著賀爾蒙的⾓⾊,更是⽣殖健康的根本。要從飲食和⽇照中,得到⾜夠的維⽣素D(400IU/天)較為困難。故國⼈維⽣素D缺乏的狀況⼀直存在著,且研究也發現,缺乏維⽣素D對於男性精蟲數量、活動⼒和女性卵⼦品質都有不良的影響,甚⾄造成不孕。助孕營養師建議,藉由營養品來提升體內維他命D濃度會較有效率。
- 抗氧化營養素:蔬果中含有豐富植化素和抗氧化物,蘆筍中富含穀胱⽢肽、巴⻄莓中富含花青素等天然的抗氧化物,都能幫助⾝體清除⾃由基帶來的氧化壓⼒,來提升精⼦和卵⼦品質,有助於受孕。
👉 懷孕前準備重點3. 避免菸、酒,調整生活型態
不健康的⽣活習慣,例如:抽菸、喝酒,這些都是影響受孕率的因素。根據研究證實,酒精會引起女性雌激素升⾼,進⽽降低FSH(濾泡刺激激素),影響卵⼦的發育成熟。甚⾄會抑制卵泡⽣成與影響排卵,對於胚胎早期發育和著床都產⽣直接的負⾯影響。
⽽抽菸對於男性精⼦有極⼤的殺傷⼒,香煙中的尼古丁會降低精⼦濃度與活動⼒,甚⾄增加精⼦DNA碎片化比例。同時,抽菸也會造成女性卵巢早衰。助孕營養師建議,準備懷孕中的夫妻即刻調整⽣活型態,戒除菸、酒是絕對必要的。
👉 懷孕前準備重點4. 避免熬夜,有助增加受孕率
準備懷孕中的夫妻應避免熬夜,並保持充⾜的睡眠。建議睡滿8⼩時,可有助於提升受孕率。且充⾜的睡眠,對於女性賀爾蒙分泌、經期規律和卵⼦品質都有正⾯的影響。睡眠,對於提升男性精蟲數量與活動⼒也是不可或缺的。臺灣不孕症權威張明揚、潘俊亨醫⽣建議,在女性排卵期前五天和排卵⽇當天,共6天的期間,約在晚上9~10點同房後,女性即躺平入睡,有助於精蟲游動,增加受孕率。
👉 懷孕前準備重點5. 維持理想體重,身體健康
建議夫妻BMI都要維持在18~24,男性體脂率15~25%,女性體脂率20%~30%。男性腰圍<90cm,女性腰圍<80公分。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女性,因為體脂肪過⾼,會影響排卵,甚⾄有胰島素阻抗的情形,尤其在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(PCOS)的不孕症婦女⾝上觀察到,卵⼦品質不佳、經期紊亂等狀況。
⽽男性則相反,體脂肪過⾼會造成睪固酮分泌不⾜,造成精蟲數量與活動⼒不⾜的情況。但是太瘦的話,也容易會有營養不良和免疫⼒下降的問題。故維持標準體重,也是備孕夫妻要注意的重點之⼀。
助孕營養師建議,正在準備懷孕的夫妻應建立運動的習慣,來幫助控制體重。建議可先從⾃⼰有興趣的運動項⽬開始,或從最簡易、不受時間、場地限制的健走開始,再逐步慢慢增加每次運動的時間,與加強每次運動的強度及次數。建議參考國⺠健康署提供的⽣活化運動⼩撇步,讓運動融入日常⽣活中。
是不是看完本篇,對於如何準備懷孕有比較深入的了解?建議如果對於備孕還有相關疑問的話,也可以到好孕研究室看看其他相關文章。當然,若真的想要尋求專業協助的話,還是會建議直接到醫院找尋不孕門診診斷,讓專業醫師協助判斷喔!
本篇文章由孕期營養專科撰寫,並由專業營養師和陳一賢藥師共同審稿
📖 全文參考資料來源:
1. 國健署 把握適齡生育創造好生機
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4576&pid=15714
2. 國健署 生活化運動
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571&pid=9773&sid=9738
3. Jan Eggert et al. Fertil Steril. 2004 Feb;81(2):379-83.
4. Karen C Schliep et al. Am J Clin Nutr. 2015 Oct;102(4):933-42.
5. Mary Ann Emanuele et al. Alcohol Res Health. 2002;26(4):274-81.
6. Dushyant Singh Gaur et al. Indian J Pathol Microbiol. 2010 Jan-Mar;53(1):35-40.